受疫情等因素影响,3月份以来,中国汽车出口增速放缓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4月份,中国出口汽车17.1万辆,同比增长10.3%,较前3月57.2%的高增速明显放缓
业内人士认为,伴随着企业逐步复工复产,产业链供应链趋于稳定,中国汽车海外市场正逐渐回归正常水平。
诸多因素导致出口放缓。
2021年,中国汽车出口突破200万辆,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出口国。
进入2022年后,1月中国汽车出口量再创新高,达到23.1万辆,同比增长87.7%但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3月份中国出口汽车20万辆,同比增长33.6%,4月份,出口汽车17.1万辆,同比增长10.3%,增速连续两个月下降
出口放缓的主要原因是疫情扩散越来越大,阻断了产业链的供应链自3月份以来,中国两个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上海和长春的许多汽车制造商和零部件制造商已经减产或停产例如,一汽集团在长春的五大整车厂,华晨宝马在沈阳的工厂,SAIC在上海的几家工厂以及特斯拉的上海工厂都宣布停产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受疫情影响,进口零部件出现短缺,长三角地区的国产零部件系统供应商无法及时供货,有的甚至完全停工此外,物流效率降低,运输时间失控,导致汽车生产不畅的突出问题4月上海五大车企产量比3月下降75%,长春主要合资车企产量下降54%,其他地区整体下降38%上海零部件体系的全国辐射效应凸显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世华也表示,自4月份以来,汽车行业的产业链供应链经历了严峻的考验部分企业停产,物流运输受到极大阻碍,生产供应能力大幅下降
除了生产和物流的压力,国际复杂环境也给汽车出口带来冲击中国汽车研究院汽车产业政策研究部国际化研究团队指出,当前,俄罗斯,乌克兰局势复杂多变,西方制裁加剧,导致物流延迟,原材料涨价,零部件供应切断等诸多问题,冲击了国内汽车产品出口和产业链发展
新能源的优势依然突出。
日前,装载着24辆成套新能源汽车的铁海联运班列离开广西柳州南方物流中心,经钦州港运往印度尼西亚雅加达。
去年以来,我国汽车出口大幅增长,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量价齐升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58.8万辆,今年出口呈现持续强劲态势海关数据显示,一季度,新能源汽车出口17.97万辆,同比增长278.7%,出口额为46.21亿美元,同比增长252.9%
得益于电动化,智能化的优势,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在走向发达国家的道路上,比传统燃油汽车要顺畅得多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对欧洲出口增速超过200%,对北美出口增速超过100%
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不仅是销售和服务方面,还有海外工厂等全球布局方面比亚迪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目前,比亚迪拥有6个海外生产基地,在全球设立了30多个工业园区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表示,新能源汽车出口的爆发式增长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国非常重视协调传统汽车企业和电动汽车企业的积极性,充分平衡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大力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在管理部门,科研,能源等领域的合作其次,自主品牌车企在妥善处理各种技术路线的基础上,不仅在动力电池等电动汽车领域实现了关键技术突破,还凭借产品研发速度快,与国内智能芯片公司用户接触紧密的优势,在高级自动驾驶领域成功实现了变道超车第三,得益于各大汽车公司对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的及时响应,中国自主品牌聚焦不同细分市场,开发出各种多样化,多功能的产品,满足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多样化需求
保持质量,坚持走出去
"在长安未来的销售中,海外市场份额将超过30% .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表达了这样的决心今年前4个月,长安汽车的出口销量占总产量的13%,而去年为5%
崔东树表示,目前,汽车产业链上的企业正逐渐从救火式的应急响应向常态化的高韧性供应链管理转变要重建供应链信心,稳定政策预期,建立更强的信息共享体系,让中国的汽车供应链体系保持在世界汽车产业的核心,让中国汽车在世界上有更大的份额
掌握核心技术,为中国汽车走出去增添信心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方面,目前中国汽车企业的驱动电机技术与国外水平基本同步,大部分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电机控制方面,基本掌握了核心部件的关键技术动力电池方面,中国企业走在前列
新能源是中国成为汽车工业强国的重大机遇崔东树认为,国内车企应该加强供应链的应变能力,提高战略规划,管理和执行能力需要在现有的供应链体系中建立有效的风险监控能力,以便快速准确地评估重大风险对企业销量和利润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需要提升相应的核心能力,包括供应链战略设计,动态集成供应链规划,端到端供应链数据透明与协同,运营模式优化等
汽车走出去需要稳定和质量提升商务部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表示,在开放的竞争环境下,汽车产业的竞争力也会得到提升汽车工业要进一步提升品牌美誉度,提高技术和产品附加值,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汽车企业在拓展海外市场的过程中,要充分把投资和贸易结合起来,用好国内外贸政策,特别是一些零部件领域的政策,充分利用我国与一些国家和地区达成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协定的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