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爸
爸妈营特邀作者
耶鲁毕业、在世界顶级投资银行工作多年。公众号:常青藤爸爸,旨在分享科学育儿知识、推荐优质教育资源。
曾不止一次痛心疾首地讲过,对孩子的蛀牙一定要严防死守,牙刷牙线甚至漱口水一个都不能少。
可是,天天叮嘱每天早晚刷牙、洗脸,勤洗手,少玩手机,我们嘴皮子都磨破了,孩子耳朵都听出茧子来了,“道理都懂,就是不想动”,怎么办?
也许这是人类的天性吧,总是更倾向于“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必须真真切切感受到视觉冲击,才能震撼到内心里去,再由内而外生出行动的内驱力。
所以,当我看到下面几组照片,不想再说教,只想直接丢给爸妈们,看看这就是我们没有清洁的牙齿、牙刷、手机、小手,放大1000倍后的样子。墙裂建议喊孩子一起看,这是一堂看一眼就胜过唠叨一千遍的生活卫生习惯培养课。
没有刷的牙齿上,细菌堆积如山
我们一起看细菌爬上来
先让大家直面没有刷的牙齿是什么样子吧。
研究人员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拍摄照片,再通过数字手段或者手动对图像着色,最终让我们看到了口腔里这些令人毛骨悚然的“外星生物入侵者”。
生活中天天看到黄黄的牙齿已经习以为常了是不是?
把牙齿放大,“大石头”一样的牙齿“沟里”,赫然铺着一层黄色的“泥土”——黄色牙斑,这就是牙齿黄黄的原因。
把牙斑再放大,会发现它上面紧紧地贴着一层蓝色地毯一样的球形细菌,偶尔还夹着几颗红细胞。
(强迫症表示,超想立刻把它们刷光光啊!)
除了球形菌,还有染成粉色的牙斑菌,这货黏黏糊糊,丝丝缕缕,身形完全可以攻占牙齿的每一个角落。
口腔中还有长得像深海怪物一样的细菌。
此刻有没有想去刷牙的冲动?拿出你干干净净的牙刷吧!
可是,刷完牙再把牙刷放大看一下,呃……上面沾满了嘴里的牙斑菌——现在知道为什么牙科医生要提示大家每三个月换一次牙刷了吧!
如果经常不彻底刷牙的话,牙齿逐渐会被这些细菌“吃”掉,就像石头风化一样脆弱崩坏。
不仅如此,这些黏糊糊、油腻腻的细菌,还会随着呼吸、口水、食物进到肠胃,到肺,堂而皇之地走向身体深处……迄今为止,有大量研究证明,口腔细菌和心血管疾病、胰腺癌、结肠直肠癌、类风湿性关节炎和早产有关。
废话不多说,一定记得早晚刷牙!刷牙!刷牙!
手机有多脏?
相当于你抱着马桶圈吃饭
吃饭,看手机。带薪拉屎,看手机。下班挤地铁,看手机。上床睡觉前,也得看会手机。
手机每天跟着我们去任何地方,有机会沾染到各种细菌,但是,我们经常洗手,却几乎不洗手机。
我们双手给手机裹满一层油脂、盐分、水分,成为细菌的食物;手机运行产生的热量温暖着它们;如果手机还带手机壳,那简直就等于给它们盖了个隐蔽的窝。
细菌是给点阳光就泛滥的家伙,条件这么好,能不疯长?有研究发现,一个中学生的手机,就是集聚了17032个细菌的巨大游乐场。
▲萨里大学的学生把手机屏在琼脂培养基上贴一下,3天后细菌的疯狂肉眼可见
从有传染性的大肠杆菌、流感病毒和超级病菌MRSA,到无害的金葡萄球菌、微球菌、酵母菌、莫拉氏菌和芽孢杆菌,经常是二三十种细菌一起在手机上安家。
我们都知道,人们不可能生活在一个无菌环境,物品带些细菌很正常。那手机上沾的这些数量的细菌是脏还是不脏呢?
Insurance2go的研究人员用棉签擦了擦某款手机的屏幕和马桶圈,取样培养,测试好氧细菌、酵母和霉菌的含量。
马桶细菌含量:
某款手机屏幕细菌含量:
仔细对比对比培养基里星星点点的密集程度,手机屏幕的细菌多到让人惊讶,处女座的我恨不得拿块纸巾狠狠把它擦干净!
马桶因为肮脏臭名昭著,手机因为丰富与我们亲密无间。可是万万没想到,大家都知道马桶脏所以会经常清洁,使用公共马桶也是要垫好几层纸才敢用,但却都没想过手机脏而忽略清洁,导致手机携带的细菌是马桶的10倍!
原来,我们吃饭时候抱着刷的不是朋友圈,是没刷过的马桶圈!
手机才是我们“熟悉的陌生人”啊。
多关心关心手机吧,比如用柔软的超细纤维布定期给它来个干洗。如果想更深层清洁,将60%的水和40%的酒精混合,浸湿纤维布给手机搓个澡。不过喷雾型清洁剂要慎用,可能会损坏手机。
清洁不用太频繁,一个月擦几次就行。相比清洁手机,更重要的是让手机远离脸(OK,戴耳机),远离双手(NO!这会要了我的命!)。
做不到远离双手怎么办?勤洗手。
可是,你确定你洗的手干净吗?
洗手一冲即可?
你只是给手上微生物挪了下窝
Tasha Sturm曾是加州Cabrillo学院的微生物实验室技术人员,实验室的学生经常拿着棉签擦手机或者门把手,从这些手频繁接触的地方搜集微生物。她8岁的儿子看到后,很好奇,于是也尝试了这个小实验。
8岁的小男孩在外面照常疯玩了一段时间后,回来把手摁在一个琼脂细菌培养皿上,“种下”一群细菌。一周后,他看到了一盘子茂盛的菌群。
Tasha Sturm解释到,照片右下角的大白圆片是芽孢杆菌,常见于泥土中。其他一些白点可能是葡萄球菌,而黄色和橙色斑点可能是酵母菌。
其实孩子手会接触的病毒细菌,远远不只小男孩手上这些常规品种。玩猫逗狗(真菌、寄生虫),上厕所(大肠杆菌),甚至拿生鸡蛋(沙门氏菌),无时无刻不在接触各种细菌。还有可能沾到难辨梭菌、弯曲杆菌、超级病菌MRSA(对某些抗生素有抗药性),以及感冒病毒、流感病毒、诺如病毒等致病菌群。
所以,知道洗手的重要行了吧!!!
可你以为洗手冲冲就完事儿了?
密歇根州立大学派研究人员在公共厕所蹲守了3500人(苦差事啊,会不会哭晕在厕所),发现大部分人都是这样冲冲完事。根据研究,6秒钟是人们洗手的平均时间,但这根本就不足以有效去除细菌。
怎么证明呢?有图有真相。
有一种名为Glo Germ的凝胶,可以模拟细菌粘附在皮肤上。凝胶含有与细菌大小相同的颗粒,在紫外线下显示白色,用它来代替细菌,我们就可以知道洗手的时候到底有没有把细菌洗干净。换句话说,如果照片里手越白,代表细菌越多,越黑则说明越干净。
研究人员找志愿者(估计就是自己)贡献了一只没洗的手,涂上凝胶给大家看,手上“爬满了细菌”。
志愿者花3秒冲了下手后,紫外线灯下发现,“细菌”只是挪了个窝,基本没怎么被冲掉。
那我多洗会儿行不行?志愿者洗了6秒,一看,总算露出大块皮肤了,可是指甲缝、指关节还是有那么多细菌没法忍。知道了吧,咱大家草草了事洗完的手基本不会比这个更好了。
英国权威健康类网站NHS建议用肥皂洗15秒,才能去掉手上大部分细菌(实际这样做的人不到5%)。有一个技巧,洗手的时候心里默默唱一首完整的“祝你生日快乐(ABC字母歌也行)”,时间刚好。于是,志愿者又唱着歌用肥皂搓了一遍手。(着重洗刷刷指甲缝、指关节那些“卫生死角”)
不得不说,生日歌果然有奇效啊,手上绝大部分凝胶/细菌都被搓掉了。
今天估计给大家吓唬得不轻,但凡事也不要矫枉过正,以为看见这些真相就要赶紧做各种消毒杀菌大扫除,必须把任何细菌都扼杀在摇篮里,家里必须寸草不生才行——到了洁癖的程度又过了。过分干净的环境,孩子容易过敏,反而更难适应外面的世界。
所以最后给大家的建议是:
不管刷牙、擦手机,还是洗手,一句话,玩就玩得痛快,洗就洗个彻底!关键是洗得彻底,认真洗一次,胜过上百次走形式。
怎么样?你是不是准备带孩子看看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