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莱:孩子的哭声 不能用来训练!

 3个月女婴趴睡窒息|张思莱:孩子的哭声,不能用来训练!

  汕头的一位妈妈,花6000块钱去“学习”,本来想提高自己的育儿技能,结果却直播了自己用新技能导致3个月女儿窒息的全过程。这个趴睡训练至婴儿窒息事件曾传遍网络。

  机构创始人每天在抖音发布婴儿趴睡视频

  事情发生后,几乎每个人都在说——

  这个妈妈怎么这么傻?

  宝宝哭得撕心裂肺,还在群里问“老师”,母亲的直觉难道不是第一时间冲进房里吗?

  婴儿趴睡易窒息是常识,随手查点资料就知道了,怎么那么相信一个培训机构编织的慌言?

  这也正是我们心痛的地方。父母世界Parents一直关心“我们该做怎样的父母”,我意识到,这个时候不能沉默!!

  昨天我拨通了著名育儿专家张思莱教授的电话——

  在一个逝去的小生命面前,

  我们不谈情绪,不谈罪恶,只想跟大家聊一聊,怎么做一个用科学的方法育儿,有理性头脑的父母。

  被全民误读的哭声免疫法

  生下孩子的那一刻,

  没有人告诉我们该怎么做一个父母,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父母不是驯兽员,孩子的哭声,不是用来训练的。

  “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用这种方式训练孩子自主入睡,被冠以“哭声免疫法”,有不少追随者,也一度被妖魔化。

  事实上,这完全是对哭声免疫法的误读!

  真正的哭声免疫法(Cry it out),是美国儿科医生Luther Emmett Holt在1894年发表的《The Care and Feeding of Children》中提出的。

  近代哈佛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内科副教授Richard Ferber改良了这种方式成“Cry Control”(中文名为哭泣控制、延迟响应、法伯法等)。

  具体做法是:

  当孩子夜间醒来后,排除宝宝饿了、病了等因素后,不去抱他,让他在床上自己躺着。如果孩子一直哭闹,3分钟后检查孩子是否安全并且安抚孩子2分钟,然后不管孩子是否哭闹,离开孩子;下一次5分钟后同样安抚孩子2分钟;下一次10分钟后安抚孩子,直至孩子睡着。

  真正的哭声免疫法是为了改善孩子的睡眠,并且有助于帮孩子建立自行睡眠的习惯。并不是网上流传了很多年的“放任孩子哭不管”,“哭了不抱,不哭才抱”那么简单。

  哭声免疫法的使用有月龄限制和身体条件限制,但在以讹传讹中,变成了简单粗暴的方式。还特别迎合了“新手妈妈累到崩溃的心态”。

  第一次当妈妈,我们都很不容易,但在知识爆炸、人人自称专家的时代,真的需要动用我们作为母亲的直觉,保留一点点自我判断、自我学习能力,不偷懒,妈妈每一点滴在科学育儿上的较真,都能最直接地回报给我们的孩子。

  再来说一下趴睡,美国儿科协会已经明确禁止1岁以下的宝宝趴睡,以防止“婴儿猝死综合征”,并且在最新的安全睡眠指南中提到,仰卧是最安全的睡姿,无论白天还是晚上,不论早产儿还是足月儿,1岁内的婴儿都要仰着睡。

  有数据显示,美国每年有大约3500个宝宝死于婴儿猝死综合征,真的要引以为鉴。

  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抱?

  孩子夜里哭醒,不要抱?要抱?

  这个问题谈论了很多年,几乎是每个新手妈妈都会问的问题。

  片面给出两个简单的答案,没有任何意义,也不具有任何指导性。

  如果孩子半夜醒了,这个时候妈妈要不要抱?张思莱教授给出的建议是:爸爸抱。

  为什么呢?

  我们首先要弄明白,孩子半夜哭醒可能的原因:饿了、尿了、惊跳反射把自己吓醒了……

  这个时候妈妈的第一反应,或许是抱起孩子喂奶。但孩子真的饿了吗?不管怎么样,宝宝一进入妈妈的怀抱,闻到妈妈的味道,肯定是不愿意回小床自己睡了。因为对于宝宝而言,妈妈的怀抱、味道、心跳、乳汁都能给他巨大的安慰,他可能会闹着吃上几口奶,然后赖在妈妈怀抱里,折腾上十几二十分钟,才又在自己的小床上睡着。

  如果不是真饿,宝宝需要这几口奶吗?

  不需要。

  如果是这样换是爸爸来哄,爸爸起来,检查一下宝宝是否需要换尿布;给宝宝包好一块能减少婴儿惊跳反射的包巾,稍微哄宝宝一会儿,可能5分钟,宝宝又安稳睡着了。

  为什么爸爸起来哄,宝宝折腾少,因为爸爸身上没有奶香味儿。

  有人说哭声免疫法(讹传的)太过严酷了,孩子还那么小,需要安抚,需要妈妈的怀抱,孩子一哭就去抱孩子、哄孩子,让宝宝时刻都充满安全感。这种做法在3个月龄内是推荐的,但如果孩子4个月龄后,还亲密育儿,习惯奶睡、抱睡,这么做不但累坏了自己,还会影响孩子口腔健康和睡眠质量。

  数据显示,在家长陪伴或拍抱下入睡的孩子,夜晚最长连续睡眠的时间相对较短。不仅孩子入睡潜伏增加,还会增加孩子夜醒后再次入睡的困难。

  “哭声免疫”的另一面,不代表要“亲密育儿”,而是了解尊重孩子睡眠和成长的规律,用科学地方法,支持孩子获得更健康的睡眠,并且学习自主入睡的能力。

  科学哄睡,别让孩子崩溃式入眠

  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中提到——

  有的时候,孩子晚间醒来哭闹,你可以让孩子小哭一会儿,这不会有任何伤害,你也不需要担心。记住,你有一整天向孩子表明你有多么爱他、多么关心他。在晚上,他需要知道这是睡觉的时间。

  父母可以为孩子安排一个始终如一的“睡前仪式”:睡前洗浴、换上干爽的纸尿裤、换睡衣等,当孩子到了犯困要睡的时候,让孩子躺在床上进行哄睡,听同一首安眠曲、讲同一个故事,或者照看的家长做同一个动作,然后再亲吻他、拍他等,直至孩子入睡。家长每天都采取这样固定的哄睡模式,经过一段时间(2-3周),只要再做这些事情,孩子就知道该入睡了,养成自行入睡的习惯。

  需要提醒父母注意的是,婴幼儿期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很容易疲劳,而孩子一旦疲劳,就会加速分泌肾上腺素,孩子常表现出烦躁和哭闹增多,哄睡就更加困难,其实很多时候孩子不是饿了或需要安抚,而是因为疲倦急于睡觉造成的哭闹。

  建议妈妈在孩子快到睡眠时间之前给孩子喂奶,喂完奶把宝宝放到小床上,温柔地拍拍、摸摸头,并用平稳、轻柔的声调安抚孩子,让宝宝学习自己安静下来。不要以为孩子能玩能闹就不困,等到孩子困急了,“崩溃式入眠”孩子会很难受。

  写到最后

  作家王蒙有句话“凡把复杂的问题说得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者,皆不可信”,把这句话送给妈妈们。

  养娃的路上,妈妈多一点科学探究精神,不是把养孩子这件事交给某某专家,急于让专家给到一个现成的答案,认识到养娃的很多细节,其实没那么简单,我们就一定能跳出更多的坑,带出更好的娃。

  文献参考: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 中国婴儿睡眠健康促进研究协作组《中国婴幼儿睡眠健康指南》

  2、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